在别人的故事里,校正我们的人生

浅述法院人的精神文化塑造

责任编辑:刘晓娜  来源:中山市第二法院  发布日期:2021-02-26



说起法院文化建设,我想起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和2019年初更火的《破冰行动》及热极一时的《人民的名义》,我百度了好久讲法院故事的剧集,出现的是《中国式法庭》、《马背上的法庭》、《小镇大法官》等等,好像都很平凡,没有兄弟单位宣传的“高大上”,联想到前阵子不断曝出的法官猝死新闻,年末冲刺结案时我那最可爱的兄弟姐妹们奔忙的身影便一直在脑海里盘旋。“法官猝死已不是新闻”、“这是和平现代,可生活把审判活生生变成了战役”,刷着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这方面文章,邹碧华、胡国运、李庆军、吴育海、宗云……一长串名字让身处其中的我久久不能释怀,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凝聚法治精神力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我们法院人是“主角”啊。我又看了一遍征文通知,法院文化建设的内涵除了廉政文化、行为文化,每一个平凡干警自身的精神文化塑造不是更至关重要吗?思路瞬间豁然开朗,我们每天坐在法台上,听着当事人讲他们的精彩故事,日复一日,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我们的人生,我们何不借鉴他们的得失,自我调节,塑牢自己的精神家园,校正我们的人生呢?

做一个用心的“匠人”。近年来,随着案件数量的激增,法院人常以“司法民工”来调侃自己,我自己倒挺喜欢这个称谓,觉得有几分贴切,“民工”并无鄙视之意,应该是同仁们对自己的一个准确定位。我们首先得把自己放下来,落到实际中,融入群众的家长里短中去,才能更好地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有了“民工”的身位,我觉得我们还得努力成为一名“匠人”,匠人讲究匠心独具,司法匠人更应如此。权且把每一个案件称作原材料,我们手底下每年经过的原材料数以百计,但在当事人的生命中,那份原材料也可能是唯一的,我们没点匠心,不本着审慎的态度,真有可能会坏掉他们的原材料,他们的原材料在我们的手里毁掉,也许会毁掉他们的人生。

做一个真正的旁观者。当事人的财富故事有可能很精彩,诉讼参与人诸如律师们的光鲜有时候可能不经意间会撩起我们内心的虚荣,“我本皆凡人,生在天地间”,无可厚非,我们也就想想,这世上所有的法律都不惩罚思想犯,但我们不能牵连其中,得时刻紧绷旁观者的这根弦啊。法官不是“官”,想要发财就别来当这个“官”,做好旁观者,不做参与者,才能理顺别人的故事,也不会扰乱我们的人生。

做一个适时的“逍遥法外”者。我们天天在倾听着当事人讲述的故事,故事里有财富、有债务、有尔虞我诈、有人性的光芒、也有至暗时刻,我们习惯于搜索法条,习惯于理顺法律关系,习惯于得出判项,不经意间也会沉迷其中,让别人的故事占用了太多我们的人生内存,甚至活在别人的故事里不能自拔。适时的来一点“逍遥法外”,听听音乐喝喝茶,放松放松自己,回归生活的本真,才不至于让工作的弦绷得太紧,以至断裂。

做一个身心健康的裁判者。我们不倡导碌碌无为,也不倡导用健康交换工作。穿上法袍,我们是人民的法官,脱下法袍,我们是亲人的法庭。每当看见同事们站着敲击键盘,挪动卡壳的腰椎间盘,抚摸天天向上的发际线,心中难免会有伤痛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作为最重要实践者的我们,好像给自己判了一个无期徒刑。大量的案件压力面前,同仁们都是迫不得已,但适时的,我们也得学会心疼自己的身体,调节爆表的工作节奏,重拾爱好,坚持运动,保持愉悦健康的身心,裁判别人纠纷的同时,也裁判好自己的身心。这无言的劝说很大程度上可能并无效用,但还是共勉吧。

别人的故事天天上演,剧情可能并不雷同,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在日复一日的雷同中终将度过此生。让我们用一颗匠心,做一个真正的旁观者,“忍把浮名”,适时的换些“浅斟低唱”,从筑牢自身的精神文化开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温润心态,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久一些。


[ 关闭 ]  [ 打印 ]